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台灣咖啡的故鄉:古坑華山咖啡之旅



你知道台灣咖啡產地是古坑,可是古坑的咖啡產在哪裡呢?


除了咖啡,古坑讓我們聯想到的當屬劍湖山遊樂園。
可是您知道劍湖山是因為有座「劍湖」而命名的嗎?

「劍湖」在哪裡?「台灣咖啡的故鄉」在哪裡?以下就讓我們前往雲林的古坑鄉一探究竟吧!


路線記錄:
台北 -> 中山高速公路 -> 彰化系統轉南二高 -> 古坑系統轉東西向78號快速道路 ->古坑交流道
->下交流道往梅山方向(省3) -> 過綠色隧道往永光(光昌路) -> 光昌路 -> 文昌路 -> 往劍湖山方向 -> 過劍湖山樂園循指標抵慈光寺(劍湖) -> 循指標往華山咖啡園區 -> 華山國小 -> 咖啡大街

從古坑往華山的路上,快進入永光會經過當地有名的「湳仔綠色隧道」。這條綠色隧道與省3道並行,一旁有用舊運糖鐵道改建成的攤販列車,在假日是聚集人潮的地方宛如一場熱鬧的嘉年華會。


過了綠色隧道進入永光,轉往劍湖山方向開始進入郊區,會先經過許多鳳梨田。造訪的時候正值鳳梨產季,兩旁盡是戴帽子的鳳梨。


不一會經過劍湖山門口續往前行,抵達「慈光寺」。寺前的「劍湖」相傳是鄭成功投劍成湖,泉水源源湧現終年不減。劍湖後的慈光寺莊嚴肅穆,我們請小藍當模特兒,更增湖光山色。


遊完慈光寺循著指標往華山咖啡風景區,經過華山國小後可以準備靠邊停車,步行到紅綠燈口人聲鼎沸,已經到了咖啡大街。路口一長排的咖啡杯組成的裝飾饒富趣味。咖啡大街兩側的商家很多,華山園區規劃的親山步道多由此延展而開,當地人假日來此踏青下山前總會到附近的庭園咖啡享受一杯正統的台灣咖啡。


如果要找視野好的咖啡庭園,可以穿過咖啡大街繼續往山上尋覓。我們的目標是「微風山林」坐落於咖啡大街上方的小丘頂上,算是當地知名的餐廳,假日室外的位子常常客滿。不過價格也是當地很頂級的。

華山除了咖啡,最有名應當屬於夜景。這裡是雲林人欣賞夜景的好去處,夏天晴朗的夜晚咖啡香伴隨華麗的夜景常常是情侶約會的好地方。



後記:
1.微風山林食物視覺上比味覺上還享受,套餐約400~500,價格上不太讓人親近,帶女生去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2.華山多條步道最近可能因觀光客銳減,多處標示不清,且缺少維護。當天發現運動的人還是走大馬路為主。



古坑華山咖啡之旅路線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遺憾:竹山敦本堂

竹山敦本堂舊貌


經過竹山幾次耳聞敦本堂因921地震損毀,但一直不知道損毀的程度,以及林家後人是否有後續的打算(修復或展示等等)。這次趁著到鄰近的古坑品嚐咖啡的機會,順道拜訪竹山。
在竹山菜園路找到一片空地,將車停妥後我卻找不到南投縣旅遊網站上說的敦本堂。問了當地老人家才知道921之後敦本堂全毀,已無遺跡可循。而我們停車的地方就是舊址外圍房舍的地基。
再加上過去小偷猖獗,林家古宅屢遭盜賊侵入搬走重要的古物,使得林家後人不願外人再打擾其生活。
這次造訪竹山只能神遊當年的盛況。這座昔日被尊稱為「木雕最精」的台灣古厝,卻消失在盜賊及天災的摧殘,真是令人噓唏。
以下是敦本堂的介紹:
敦本堂,又稱林月汀宅。為清武官林月汀建造,落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為木製建築,裝飾材料,彩畫,無不精美。為臺灣十六古厝之一(又有一說是十大古厝第四),為臺灣木雕最精緻的古厝。林月汀本名林溪州,為清末武官,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隨林朝棟辦理隘務,翌年以功授把總之職,光緒二十四年以功擢林圯埔辦務署第一區街長,次年任辦務署參事,三十二年建敦本堂,為臺灣標準四合院。敦本堂為兩落式建築,左右有護龍。最外面再以紅磚牆圍起,面對大坑溪,兩落之間是以兩道及肩的紅磚花牆代替內護龍,此紅磚花牆把中庭隔成三部份,即正廳前的中庭和分屬於左右護龍的側庭,如此中庭可做普通家庭的中庭,分屬護龍的側停則可做為晾晒衣服及日常作息之用,可說是理想的構築。 惜毀於921地震。
下圖是竹山敦本堂現況,右方是地震後林家搭起的臨時房舍。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登奇萊遇颱風的心得

上次完成了O型聖稜線以為自己的實力增進不少,決定跟公司同事去爬奇萊主、北峰。
奇萊山因為山難多,素有「黑色奇萊」之稱。
在登山補給站(http://www.keepon.com.tw/)查詢過去奇萊發生的山難,最多的是「失足」其次是「失溫」。其實這也是一般山難的前兩大主因。
預防失足及迷路首要是勤做功課,網路上能搜集到的地圖登山紀錄最好能熟記。有些熱心的山友會提供一些岔路的照片也要詳讀。
預防失溫衣服跟食物同等重要。衣服帶太多、太厚都是會增加重量,可能走不到一半就被重量壓垮。所以老山友口中的「比裝備」就是在這時候發揮它的價值。
每次爬山前我會先找網路上山友分享的照片,別人穿的衣服、裝備都可以從照片上得到參考。
氣象局網站上一周旅遊天氣也是很好的參考,雖然不一定有我要爬的山,但是可以參考附近最近的氣象站資訊。比如奇萊的天氣就跟合歡山相差不遠。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澎湖旅遊天數規劃要多少天呢?(二)

上一篇提到短天期的澎湖旅遊規劃,至少4天的行程較為恰當。可是要能夠盡興非得要安排一周以上的行程。時間上的分配可規劃如下:

Day1:抵達菊島後,先確認離島的船班及天氣,下午立刻投入本島任一喜愛的沙灘。晚上可以到馬公市準備到離島的用品。夜宿本島。

Day2~Day4:先來個2天2夜的北海探險,找些水上、水下活動讓身體細胞都活起來。

Day4:上午回本島,可到湖西或南環景點。時間允許西嶼景點還是首選。

Day5~Day7:共3天2夜安排南海的七美望安慢遊。很多景點都可待上一個早上或下午。

Day7:上午回本島,中午馬公採買,下午可搭機回台灣本島。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澎湖旅遊天數規劃要多少天呢?(一)

一般人印象中的離島旅遊就像綠島蘭嶼一樣,屬於單一島嶼的旅遊。除了本島上的景點之外大概就是潛水、浮潛、戲水等海岸活動。2~3天的規劃行程也就足夠。
但是澎湖群島總面積128平方公里是綠島面積16平方公里的8倍,除了本島之外還擁有許多離島。澎湖開發時間比台灣早,自古是台灣海峽重要的戰略地位。澎湖的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遠比綠島蘭嶼豐富規劃的行程如果只有3天絕對是不夠(連走馬看花都來不及)。
所以我認為澎湖之旅少說4天,多則10天都屬恰當。如果安排4天的行程,就要抱持明年、後年還要來的打算。

第一次到澎湖的旅人,建議四日遊的行程大致如下:
Day1:本島南環、沙灘、潮間帶、夜遊馬公
Day2:離島之旅 選其中一個方案:南海離島、北海離島、東海離島 (如果安排一天純屬走馬看花)
Day3:海上牧場、沿海漁人體驗、湖西景點、夜遊馬公買名產
Day4:北環:中屯、西嶼鄉景點

第二、三、四次到澎湖的旅人則可以選擇更深入的行程:
Day1:沙灘、浮潛
Day2:離島(夜宿離島)
Day3:離島
Day4:馬公市
為什麼2~4次都可這樣安排?因為南北東的離島無法一次玩遍,時間上每趟去澎湖只夠去一個區域。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澎湖之旅準備-天氣預報及潮汐



出門遊玩最擔心的就是天氣,刮風下雨不但掃興,掃到颱風尾更是倒楣。去海邊玩還要再加上潮汐,漲退潮能玩的都不一樣。如果要海上踏浪或是到潮間帶認識生物,就必須算準退潮時間。
以下是我從氣象局收集來的資訊,紀錄下來以備參考。

8/29(五)多雲,25~33
滿潮 09:42
乾潮 16:19
滿潮 22:54

8/30(六)多雲,26~33
乾潮 04:34
滿潮 10:37
乾潮 17:08
滿潮 23:33

8/31(日)多雲時晴,27~33
乾潮 05:20
滿潮 11:25
乾潮 17:49
滿潮 00:09

9/01(一)多雲,25~33
乾潮 06:01
滿潮 12:09
乾潮 18:24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澎湖之旅裝備檢查表(夏季)

繼去年冬天到澎湖之後,答應這個美麗的海上樂園,今年夏天還要造訪菊島。
出發前把裝備檢查表放上來,方便日後參考。

「服裝類」
帽子*1(遮陽擋風)
排汗運動衣*4
長袖遮陽上衣*1(花襯衫)
運動短褲*1
運動長褲*1
內衣褲*4
運動涼鞋*1
拖鞋*1
泳褲(裝)*1
蛙鏡*1
「盥洗類」
牙刷*1
毛巾*1
香皂*1
梳子*1
「一般物品類」
長繩*1(晾衣服用)
夾子*10
數位相機*1
記憶卡*3
筆電&延長線*1
手機*1
手機電池*2
手機充電器*1
手電筒*1
睡墊*1(沙灘、地舖兩相宜)
玩沙用品*3
水壺*3(每人1個)
頭燈*1
雨傘*2
旅遊地圖*1
旅遊資訊補帖*1
雜誌&書籍(無聊時看)
筆記本*1
筆*2
身分證*1
健保卡*1
止痛藥*1
小護士*1
現金、信用卡

其他沒想到的再補...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登山裝備檢查表

把裝備檢查放上來,方便自己查詢。
帽子(遮陽防風)
頭巾
保暖帽
排汗內衣*2
長袖排汗衣
GoreTex外套
保暖衣
羽絨外套
厚運動襪子*2
雨衣雨褲
登山鞋
手套*2
睡袋
毛巾
碗(吃飯喝湯泡茶咖啡)

耐熱水壺1000CC
冷水壺(寶特瓶)
頭燈
電池*6
藥品(止痛藥,凡士林)
身分證,健保卡
現金
手機,備用電池*1
登山杖
大背包(含防水罩)
攻頂包(含防水罩)
私糧(主糧+備糧泡麵)
瑞士刀
相機(備用記憶卡,電池)
糖果
地圖
拖鞋
睡墊
瓦斯爐頭
瓦斯罐
防風擋板
鍋子
公糧帳篷等公用裝備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台北市自行車南北大縱走騎



照片網址:http://picasaweb.google.com.tw/sand.tw/2008_06_2902

台北市的自行車道號稱南北貫通,從景美舊橋直通淡水,全線都是自行車專用道(少部份行人+自行車),不用跟汽車摩托車爭道,許多人已經嘗試過南北縱騎的壯舉,我卻不以為然!


家住木柵,台北市的自行車道最南點當然是木柵動物園,少了木柵到景美一段怎算完成南北縱騎呢?



2008.6.29 我決定獨立完成這個真正的南北縱騎計畫,而且路上不靠任何補給,裝備自給自足,1.8公升的水、三個麵包、打氣桶、地圖、修車工具全部裝在背包裡。




動物園門前出發沒多久就有同好詢問往景美舊橋的路線,由於木柵的自行車道只到木新路,此時需換一般汽車道路經木柵路一段、世新大學,才會抵達景美舊橋的自行車道入口。

從景美到大稻埕碼頭這一段路的騎士很多,大部分都是假日來騎車。可能是早上活力特別好,這段路大火的車速都很快。看到有些人乘風而去,很後悔沒將「閃電」或「風神」騎出來一較高下。今天騎的「黃毛」是平常載小朋友的娃娃車,刻苦耐勞獨缺速度。

過了大稻埕碼頭道路一下子變得寂寞,十來分之間沒看到幾部車。黃毛的右踏板卻在這時候裂開。偏偏攜帶的工具裏面沒有強力膠帶,否則加上塊厚紙板應該還能撐上一段時間。



就在心情忐忑,雙腳勞累快要罷工之際,終於抵達社子島的頂端。這是第一次下車休息,雙腳一踏上地面卻不爭氣地抽筋。我在涼亭外的地上打滾咬牙切齒忍受疼痛,冷漠的台北人當然全都擠在涼亭下卡好位子看戲,正應驗一句出外人的心聲「在台北、別落難,落難你就看著辦」。


抽筋畢竟有消退的時候,就當作是三太子起駕全身不由自主也總有退駕的時辰。在社子島休息30分鐘,我靠在「黃毛」邊吃完午餐繼續上路。

接下來路程除了車況之外,這下還得兼顧身體狀況。老天爺的磨鍊也正開始,前幾個小時頂著烈日,接近正午卻忽然下起傾盆大雨。雨衣,有帶,我卻不想穿,難得擺脫日曬貪圖涼快。雨衣用來包裹裝備,身體卻要靠這場大雨洗淨一身疲累。


過了關渡宮天又露出大火球,雨後的烈日烤比早上更熱。繼續前行,到紅樹林又開始雷聲大做,這次下的雨點直如土豆般大(心裡感覺),原本人車擁擠的紅樹林到淡水段,所幸這場大雨只有寥寥數人。



到了淡水我的雙腳已經不聽使喚,趕緊騎到捷運站前拍張成功征服的照片,就讓黃毛當主角吧!


尾聲。原本計畫中是要原路騎回木柵,來個南北雙縱走,恐怕力有未逮,於是又從淡水騎回紅樹林(自行車淡水站不能上車),改搭捷運到公館站,此時大雷雨又開始轟隆轟隆狂瀉。

有別於早上這段路的熱鬧,此時雨中只有我一個人在自行車道上默默獨行。離開景美舊橋的入口,經過世新大學轉入木柵路,在最熟悉的回家之路,終於溫暖的大門出現眼前。


台北市自行車南北大縱騎,我終於完成了!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挑戰O型聖稜線之旅



照片網址:http://picasaweb.google.com.tw/sand.tw/2008_04_18O

從聖稜線回到人間已經一週了,我的心卻仍嚮往那高崗上的美麗景物,險峻斷崖下掙扎生存的玉山圓柏,遠山、雲彩、神秘的山屋、綿延不絕的稜線,當初那段身心俱疲走不完的山徑到現在都成了我最難忘的回憶。

這次我們的聖稜之旅從武陵四秀的池有山登山口開始,經池有山、品田山、雪山北峰,最後到雪山登山口結束。主要行程如下:
池有登山口(3.5k)-->三叉營地-->池有山(3303M,百岳50)-->新達山屋(宿)-->品田山(3524M,百岳23)-->品田三斷崖-->布秀蘭山(3438M)-->素密達斷崖(3517M)-->雲達卡山屋(宿)-->穆特勒布山(3626M)-->雪山北峰(3703M,百岳11)-->凱蘭特崑山(3731M)-->369山莊(宿)-->雪山東峰(3201M,百岳73)-->雪山登山口。

四天的行程有兩天半走在聖稜線上,但是最累人的卻是第一天從登山口走3.5K漫長的緩坡到三叉營地。這段路全長才3.5K,卻要從海拔兩千公尺的武陵農場上升到三千公尺的稜線。原本高山行者寶哥預估我們會走10個小時才會到新達山屋,好在咱這群滷肉腳還能跟得上ㄧ般的登山隊的腳程在9個小時完成。

輕裝攻頂的池有山是我這個高山菜鳥的第四座百岳,好在兩三個月前我已經開始加強體能,並針對最弱的負重訓練強化自己的小腿肌肉。

原本最擔心的天氣,雖然氣象局預告降雨機率80%,但是山神還是敞開雙臂歡迎我們親近,只有在接近山屋時飄起髮絲般的細雨。這一夜我們在熱鬧的新達山屋分享寶哥的好手藝,連其他隊的山友都來觀摩呢!

第二天(4/19)告別住了一晚的新達山屋,我們上切到稜線上前往品田山。這天的距離不長,但是有許多上上下下的陡坡以及斷崖。這一天考驗的是膽識跟勇氣,而獎賞會是聖稜線最美的一段路與最深刻的回憶。

品田山海拔3524M百岳排行23,武陵四秀之首。去年從369山莊看到的壯觀斷崖就在品田山,品字形的外表峻峭,視野也是最佳。登上品田山,視野左邊是南湖大山跟中央尖山的稜線,右邊是壯觀如城牆的大壩、小霸,前方一山比一山高綿延不絕的聖稜線越過高聳的北稜角直到雪山。

過品田山第一道考驗就是十幾公尺高的品田第一段斷崖,斷崖距離不長踏點易尋,由於難度不高算是暖身。身手矯健的男生背著重裝就直接攀岩而下。我們這隊有七個不讓鬚眉的女生,剛開始這個斷崖寶哥還幫她們作確保,後來的品田二、三斷崖很多女生已能自行攀繩而下。下品田斷崖後就是一連串的上上下下稜線。遠方景色令人讚嘆,腳下卻是萬丈深淵,我們一邊小心翼翼拍照,不但手抖不得,腳下更要堅定。我常回頭拍後面隊友,鏡頭下驚險壯觀的峭壁,人們成了崖壁上ㄧ朵點綴的小花。

不知道攻了多少個山頭,我們來到素密達山。天空飄起雨霧,這是山上變天的前兆。我們必須手腳加快,眼前確有一個深不見底的素密達斷崖。站在斷崖上這時我卻開始有點膽怯,硬著頭皮深呼吸一口氣,還是重裝不做確保慢慢攀下斷崖,落地那瞬間還真有回到人間的感覺。


素密達斷崖花費我們很久的時間,我跟阿哲先行前往第二天晚上的素密山屋(雲達卡山屋),這一路穿越黑森林我們被美景吸引玩起連拍許多照片。

而素密達山屋的那ㄧ夜,大伙星光夜語聆聽悍馬(我們請的山青外號)訴說高山生活的經驗及常識,茶葉喝了不少彼此感情也增進不少,這一夜會是我難忘的回憶。

第三天,揮別素密達山屋我們的目標「雪北」,然後越過雪北之後在凱蘭特崑山前的叉路順著碎石坡下切到黑森林,晚上到369山莊。這是四天裡最漫長的一段路,幾乎使我們精疲力盡。

經過前兩天的挑戰,第三天的挑戰更艱難,大清早的山羊路,一路上切、好不容易接近稜線又開始下切。我們像極了在山壁上繪圖的爬蟲,在腿快軟的時候終於回到稜線上。而今天的聖稜線考驗才剛要開始呢!
周圍的群山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腳下卻開始出現大塊的岩石,迫得我們必須在稜線上玩跳房子的遊戲,從這顆石頭跳到另外一顆石頭上。當然別忘了兩旁還是數千公尺深的深淵,有時候跳得太順還不曉得自己就在懸崖的岔路上,幸好隊友都會彼此提醒。

十點不到我們已經站上雪山北峰,雪山北峰3703M百岳排行11,是我這個菜鳥的第五座百岳。10:30我們到達如童話世界裡的雪北山屋。同時在此享用中餐。



這次聖稜之旅為了減輕背包重量,我的糧食以麵包為主,五個大麵包之外只剩下巧克力。可是這餐我卻沒有食慾只吃了一個麵包,寶哥說爬山極需體力有機會的時候一定要強迫自己吃東西。不信專家言的結果這天下午我幾乎以軟腿的姿態穿越黑森林。在黑森林裡傳來壓隊的禮喇腳受傷到無法行動的消息。我自顧不暇無法幫忙背裝備深感歉意。

這個下午我就在體力耗盡之時4:00抵達369山屋,落後領先群30分鐘。

369是熟悉的老地方,去年來過今年舊地重遊讓我有一股很安心的感覺。晚餐我仍沒食慾,但是強迫自己還是要吃一碗飯喝一碗湯,加上寶哥帶來的烈酒助興,我的體力逐漸恢復。完成聖稜線似乎覺得自己胸前掛著隱形勳章,遇到其他山友問到何處歸來不由得挺起胸膛大聲說出「聖稜線」,在別人羨慕崇敬的眼光中,也讓我們忘記三天來的疲憊。


第四天,歸途。

有一群人,在4/21早上從雪山東峰、哭坡、七卡山屋已近乎極速衝下登山口時,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瘋了。是啊,比起四天前我們連聖稜線的山有哪些都不知道而盲目報名時,可以說我們都瘋了。但是四天後,我們的外表瘋了,但是內心卻蛻變成長。聖稜線是一個級數的分水嶺,從入門到進階的門票。

這不只是體力,還有勇氣、毅力、技巧與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挑戰。大伙說這一趟的驕傲值得我們回去掛在嘴十年,而我知道這四天的事蹟我們會一輩子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