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風櫃斗賞梅


旅遊相簿:待更新
【我的聚焦】
選在寒流來襲出遊又不想敗興而歸,除了太平山的雪景,就屬風櫃斗滿山遍野的梅花最令人嚮往。梅樹能夠生長在最艱困的環境,在風櫃斗常見到梅樹生長在石頭堆中,斑駁的枝幹卻長出綠芽,尤其那最冷的時節繁梅似雪壯觀非凡。
【簡介】
風櫃斗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為台灣最大的梅區。因地形鄰近陳有蘭溪,谷風山風盛行,因以為名「風櫃陣(台語)」。每年耶誕節後到一月下旬為梅花盛開的季節,滿山遍野的梅花非常壯觀,當地還推出梅宴大餐,滿足遊客口慾。
【特產】
青梅:可製成梅酒、梅子醋、蜜梅等相關產品。其中梅子醋能促進新陳代謝、抗氧化、改善體質具養顏美容功效。信義鄉青梅產量冠居全國,主要外銷日本。
巨峰葡萄:曾得到農產品頭等獎,外型碩大飽滿,以套袋有機栽植。年產三期分夏季6~8、秋10~11、冬12~1。以深紫色品質最優。葡萄越大串甜度越分散,反倒是小串者甜度較高。
【旅遊活動】
風櫃斗、烏松崙和牛稠坑三地為主要賞梅地區。適合賞梅品茗的慢活旅遊型態。
【美食】
梅宴餐、梅子雞、梅子豬腳、梅干扣肉等。梅子本身能去油解膩,搭配肉類海鮮都很適合。另外梅子微酸的味道能激發澱粉的甜味,也很適合跟米食、麵食搭配。
【鄰近觀光景點】
1.集集線->風櫃斗、水里、車程、集集
2.日月潭->風櫃斗、水里、日月潭
3.新中橫(推薦)->風櫃斗、東埔溫泉、夫妻樹、塔塔加、阿里山風景區。建議安排3天2夜,可宿東埔跟阿里山風景區。

【交通】
國道3號→名間交流道→台16線→台21線→信義→風櫃斗

【地圖】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台灣咖啡的故鄉:古坑華山咖啡之旅



你知道台灣咖啡產地是古坑,可是古坑的咖啡產在哪裡呢?


除了咖啡,古坑讓我們聯想到的當屬劍湖山遊樂園。
可是您知道劍湖山是因為有座「劍湖」而命名的嗎?

「劍湖」在哪裡?「台灣咖啡的故鄉」在哪裡?以下就讓我們前往雲林的古坑鄉一探究竟吧!


路線記錄:
台北 -> 中山高速公路 -> 彰化系統轉南二高 -> 古坑系統轉東西向78號快速道路 ->古坑交流道
->下交流道往梅山方向(省3) -> 過綠色隧道往永光(光昌路) -> 光昌路 -> 文昌路 -> 往劍湖山方向 -> 過劍湖山樂園循指標抵慈光寺(劍湖) -> 循指標往華山咖啡園區 -> 華山國小 -> 咖啡大街

從古坑往華山的路上,快進入永光會經過當地有名的「湳仔綠色隧道」。這條綠色隧道與省3道並行,一旁有用舊運糖鐵道改建成的攤販列車,在假日是聚集人潮的地方宛如一場熱鬧的嘉年華會。


過了綠色隧道進入永光,轉往劍湖山方向開始進入郊區,會先經過許多鳳梨田。造訪的時候正值鳳梨產季,兩旁盡是戴帽子的鳳梨。


不一會經過劍湖山門口續往前行,抵達「慈光寺」。寺前的「劍湖」相傳是鄭成功投劍成湖,泉水源源湧現終年不減。劍湖後的慈光寺莊嚴肅穆,我們請小藍當模特兒,更增湖光山色。


遊完慈光寺循著指標往華山咖啡風景區,經過華山國小後可以準備靠邊停車,步行到紅綠燈口人聲鼎沸,已經到了咖啡大街。路口一長排的咖啡杯組成的裝飾饒富趣味。咖啡大街兩側的商家很多,華山園區規劃的親山步道多由此延展而開,當地人假日來此踏青下山前總會到附近的庭園咖啡享受一杯正統的台灣咖啡。


如果要找視野好的咖啡庭園,可以穿過咖啡大街繼續往山上尋覓。我們的目標是「微風山林」坐落於咖啡大街上方的小丘頂上,算是當地知名的餐廳,假日室外的位子常常客滿。不過價格也是當地很頂級的。

華山除了咖啡,最有名應當屬於夜景。這裡是雲林人欣賞夜景的好去處,夏天晴朗的夜晚咖啡香伴隨華麗的夜景常常是情侶約會的好地方。



後記:
1.微風山林食物視覺上比味覺上還享受,套餐約400~500,價格上不太讓人親近,帶女生去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2.華山多條步道最近可能因觀光客銳減,多處標示不清,且缺少維護。當天發現運動的人還是走大馬路為主。



古坑華山咖啡之旅路線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遺憾:竹山敦本堂

竹山敦本堂舊貌


經過竹山幾次耳聞敦本堂因921地震損毀,但一直不知道損毀的程度,以及林家後人是否有後續的打算(修復或展示等等)。這次趁著到鄰近的古坑品嚐咖啡的機會,順道拜訪竹山。
在竹山菜園路找到一片空地,將車停妥後我卻找不到南投縣旅遊網站上說的敦本堂。問了當地老人家才知道921之後敦本堂全毀,已無遺跡可循。而我們停車的地方就是舊址外圍房舍的地基。
再加上過去小偷猖獗,林家古宅屢遭盜賊侵入搬走重要的古物,使得林家後人不願外人再打擾其生活。
這次造訪竹山只能神遊當年的盛況。這座昔日被尊稱為「木雕最精」的台灣古厝,卻消失在盜賊及天災的摧殘,真是令人噓唏。
以下是敦本堂的介紹:
敦本堂,又稱林月汀宅。為清武官林月汀建造,落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為木製建築,裝飾材料,彩畫,無不精美。為臺灣十六古厝之一(又有一說是十大古厝第四),為臺灣木雕最精緻的古厝。林月汀本名林溪州,為清末武官,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隨林朝棟辦理隘務,翌年以功授把總之職,光緒二十四年以功擢林圯埔辦務署第一區街長,次年任辦務署參事,三十二年建敦本堂,為臺灣標準四合院。敦本堂為兩落式建築,左右有護龍。最外面再以紅磚牆圍起,面對大坑溪,兩落之間是以兩道及肩的紅磚花牆代替內護龍,此紅磚花牆把中庭隔成三部份,即正廳前的中庭和分屬於左右護龍的側庭,如此中庭可做普通家庭的中庭,分屬護龍的側停則可做為晾晒衣服及日常作息之用,可說是理想的構築。 惜毀於921地震。
下圖是竹山敦本堂現況,右方是地震後林家搭起的臨時房舍。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登奇萊遇颱風的心得

上次完成了O型聖稜線以為自己的實力增進不少,決定跟公司同事去爬奇萊主、北峰。
奇萊山因為山難多,素有「黑色奇萊」之稱。
在登山補給站(http://www.keepon.com.tw/)查詢過去奇萊發生的山難,最多的是「失足」其次是「失溫」。其實這也是一般山難的前兩大主因。
預防失足及迷路首要是勤做功課,網路上能搜集到的地圖登山紀錄最好能熟記。有些熱心的山友會提供一些岔路的照片也要詳讀。
預防失溫衣服跟食物同等重要。衣服帶太多、太厚都是會增加重量,可能走不到一半就被重量壓垮。所以老山友口中的「比裝備」就是在這時候發揮它的價值。
每次爬山前我會先找網路上山友分享的照片,別人穿的衣服、裝備都可以從照片上得到參考。
氣象局網站上一周旅遊天氣也是很好的參考,雖然不一定有我要爬的山,但是可以參考附近最近的氣象站資訊。比如奇萊的天氣就跟合歡山相差不遠。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澎湖旅遊天數規劃要多少天呢?(二)

上一篇提到短天期的澎湖旅遊規劃,至少4天的行程較為恰當。可是要能夠盡興非得要安排一周以上的行程。時間上的分配可規劃如下:

Day1:抵達菊島後,先確認離島的船班及天氣,下午立刻投入本島任一喜愛的沙灘。晚上可以到馬公市準備到離島的用品。夜宿本島。

Day2~Day4:先來個2天2夜的北海探險,找些水上、水下活動讓身體細胞都活起來。

Day4:上午回本島,可到湖西或南環景點。時間允許西嶼景點還是首選。

Day5~Day7:共3天2夜安排南海的七美望安慢遊。很多景點都可待上一個早上或下午。

Day7:上午回本島,中午馬公採買,下午可搭機回台灣本島。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澎湖旅遊天數規劃要多少天呢?(一)

一般人印象中的離島旅遊就像綠島蘭嶼一樣,屬於單一島嶼的旅遊。除了本島上的景點之外大概就是潛水、浮潛、戲水等海岸活動。2~3天的規劃行程也就足夠。
但是澎湖群島總面積128平方公里是綠島面積16平方公里的8倍,除了本島之外還擁有許多離島。澎湖開發時間比台灣早,自古是台灣海峽重要的戰略地位。澎湖的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遠比綠島蘭嶼豐富規劃的行程如果只有3天絕對是不夠(連走馬看花都來不及)。
所以我認為澎湖之旅少說4天,多則10天都屬恰當。如果安排4天的行程,就要抱持明年、後年還要來的打算。

第一次到澎湖的旅人,建議四日遊的行程大致如下:
Day1:本島南環、沙灘、潮間帶、夜遊馬公
Day2:離島之旅 選其中一個方案:南海離島、北海離島、東海離島 (如果安排一天純屬走馬看花)
Day3:海上牧場、沿海漁人體驗、湖西景點、夜遊馬公買名產
Day4:北環:中屯、西嶼鄉景點

第二、三、四次到澎湖的旅人則可以選擇更深入的行程:
Day1:沙灘、浮潛
Day2:離島(夜宿離島)
Day3:離島
Day4:馬公市
為什麼2~4次都可這樣安排?因為南北東的離島無法一次玩遍,時間上每趟去澎湖只夠去一個區域。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澎湖之旅準備-天氣預報及潮汐



出門遊玩最擔心的就是天氣,刮風下雨不但掃興,掃到颱風尾更是倒楣。去海邊玩還要再加上潮汐,漲退潮能玩的都不一樣。如果要海上踏浪或是到潮間帶認識生物,就必須算準退潮時間。
以下是我從氣象局收集來的資訊,紀錄下來以備參考。

8/29(五)多雲,25~33
滿潮 09:42
乾潮 16:19
滿潮 22:54

8/30(六)多雲,26~33
乾潮 04:34
滿潮 10:37
乾潮 17:08
滿潮 23:33

8/31(日)多雲時晴,27~33
乾潮 05:20
滿潮 11:25
乾潮 17:49
滿潮 00:09

9/01(一)多雲,25~33
乾潮 06:01
滿潮 12:09
乾潮 18:24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澎湖之旅裝備檢查表(夏季)

繼去年冬天到澎湖之後,答應這個美麗的海上樂園,今年夏天還要造訪菊島。
出發前把裝備檢查表放上來,方便日後參考。

「服裝類」
帽子*1(遮陽擋風)
排汗運動衣*4
長袖遮陽上衣*1(花襯衫)
運動短褲*1
運動長褲*1
內衣褲*4
運動涼鞋*1
拖鞋*1
泳褲(裝)*1
蛙鏡*1
「盥洗類」
牙刷*1
毛巾*1
香皂*1
梳子*1
「一般物品類」
長繩*1(晾衣服用)
夾子*10
數位相機*1
記憶卡*3
筆電&延長線*1
手機*1
手機電池*2
手機充電器*1
手電筒*1
睡墊*1(沙灘、地舖兩相宜)
玩沙用品*3
水壺*3(每人1個)
頭燈*1
雨傘*2
旅遊地圖*1
旅遊資訊補帖*1
雜誌&書籍(無聊時看)
筆記本*1
筆*2
身分證*1
健保卡*1
止痛藥*1
小護士*1
現金、信用卡

其他沒想到的再補...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登山裝備檢查表

把裝備檢查放上來,方便自己查詢。
帽子(遮陽防風)
頭巾
保暖帽
排汗內衣*2
長袖排汗衣
GoreTex外套
保暖衣
羽絨外套
厚運動襪子*2
雨衣雨褲
登山鞋
手套*2
睡袋
毛巾
碗(吃飯喝湯泡茶咖啡)

耐熱水壺1000CC
冷水壺(寶特瓶)
頭燈
電池*6
藥品(止痛藥,凡士林)
身分證,健保卡
現金
手機,備用電池*1
登山杖
大背包(含防水罩)
攻頂包(含防水罩)
私糧(主糧+備糧泡麵)
瑞士刀
相機(備用記憶卡,電池)
糖果
地圖
拖鞋
睡墊
瓦斯爐頭
瓦斯罐
防風擋板
鍋子
公糧帳篷等公用裝備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台北市自行車南北大縱走騎



照片網址:http://picasaweb.google.com.tw/sand.tw/2008_06_2902

台北市的自行車道號稱南北貫通,從景美舊橋直通淡水,全線都是自行車專用道(少部份行人+自行車),不用跟汽車摩托車爭道,許多人已經嘗試過南北縱騎的壯舉,我卻不以為然!


家住木柵,台北市的自行車道最南點當然是木柵動物園,少了木柵到景美一段怎算完成南北縱騎呢?



2008.6.29 我決定獨立完成這個真正的南北縱騎計畫,而且路上不靠任何補給,裝備自給自足,1.8公升的水、三個麵包、打氣桶、地圖、修車工具全部裝在背包裡。




動物園門前出發沒多久就有同好詢問往景美舊橋的路線,由於木柵的自行車道只到木新路,此時需換一般汽車道路經木柵路一段、世新大學,才會抵達景美舊橋的自行車道入口。

從景美到大稻埕碼頭這一段路的騎士很多,大部分都是假日來騎車。可能是早上活力特別好,這段路大火的車速都很快。看到有些人乘風而去,很後悔沒將「閃電」或「風神」騎出來一較高下。今天騎的「黃毛」是平常載小朋友的娃娃車,刻苦耐勞獨缺速度。

過了大稻埕碼頭道路一下子變得寂寞,十來分之間沒看到幾部車。黃毛的右踏板卻在這時候裂開。偏偏攜帶的工具裏面沒有強力膠帶,否則加上塊厚紙板應該還能撐上一段時間。



就在心情忐忑,雙腳勞累快要罷工之際,終於抵達社子島的頂端。這是第一次下車休息,雙腳一踏上地面卻不爭氣地抽筋。我在涼亭外的地上打滾咬牙切齒忍受疼痛,冷漠的台北人當然全都擠在涼亭下卡好位子看戲,正應驗一句出外人的心聲「在台北、別落難,落難你就看著辦」。


抽筋畢竟有消退的時候,就當作是三太子起駕全身不由自主也總有退駕的時辰。在社子島休息30分鐘,我靠在「黃毛」邊吃完午餐繼續上路。

接下來路程除了車況之外,這下還得兼顧身體狀況。老天爺的磨鍊也正開始,前幾個小時頂著烈日,接近正午卻忽然下起傾盆大雨。雨衣,有帶,我卻不想穿,難得擺脫日曬貪圖涼快。雨衣用來包裹裝備,身體卻要靠這場大雨洗淨一身疲累。


過了關渡宮天又露出大火球,雨後的烈日烤比早上更熱。繼續前行,到紅樹林又開始雷聲大做,這次下的雨點直如土豆般大(心裡感覺),原本人車擁擠的紅樹林到淡水段,所幸這場大雨只有寥寥數人。



到了淡水我的雙腳已經不聽使喚,趕緊騎到捷運站前拍張成功征服的照片,就讓黃毛當主角吧!


尾聲。原本計畫中是要原路騎回木柵,來個南北雙縱走,恐怕力有未逮,於是又從淡水騎回紅樹林(自行車淡水站不能上車),改搭捷運到公館站,此時大雷雨又開始轟隆轟隆狂瀉。

有別於早上這段路的熱鬧,此時雨中只有我一個人在自行車道上默默獨行。離開景美舊橋的入口,經過世新大學轉入木柵路,在最熟悉的回家之路,終於溫暖的大門出現眼前。


台北市自行車南北大縱騎,我終於完成了!